跟着白沙长臂猿监测队员的脚步,看看这群海南“猿住民”在雨林中的生活日常

来源: 海南新视界2023-08-04 15:41:24
  

日前,全球长臂猿联盟第一次合作伙伴大会在海南海口召开。来自中国、美国、英国、印度、荷兰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15家国际组织及基金会成员汇聚一堂,共商保护长臂猿长效机制。

海南长臂猿是中国特有种,也是海南特有种,是世界上目前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。总数为37只的海南长臂猿分有6个种群,都生活在霸王岭热带雨林中。让我们一起跟随海南长臂猿监测队队员李文永的脚步,来看看这群海南“原住民”在雨林中的生活日常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,四只海南长臂猿坐在树上休息。李文永 摄

天还没亮,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阵阵声浪响彻在山路上。在车灯的探照下,我们终于爬到了山腰。“再往上,就得靠两条腿了。”停好摩托车,打开手电筒,李文永走向更高更深的雨林。

在山下,他是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青松村的村民;在山上,他是海南长臂猿监测队的一员。在监测队员的眼里,海南长臂猿已经是他的老朋友了。可以说,现在年幼的海南长臂猿,都是他们看着长大的。

长臂猿今天吃什么?移动的路线是哪条?晚上睡哪里……这一系列问题,都是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长期关注的。每次监测工作,最要紧的当然是要找到长臂猿。找到它们之后,这些问题才会有答案。

一只雌性海南长臂猿在鸣叫。李天平 摄

“喔,喔,喔哦……”“听,长臂猿叫了,在这边!”李文永朝着长臂猿鸣叫的方向,在密林中穿行。无数次早起,只为这一声声猿啼。

它们的叫声婉转悠扬,往往是一只雄猿带头鸣叫。母猿、小猿发出短促而杂乱的“咯咯”声,猿叫声长短不一、穿透力强。相隔不远的两群长臂猿有时还会同时鸣叫,似乎在比谁的声音大、气势足。

两只海南长臂猿在树上休息。李天平 摄

东方的山头泛出晨光,李文永已经来到长臂猿鸣叫的树下。抬头仰视,树上的一个个黑影,逐渐变成色彩分明的黑色和金黄色。雄猿是黑的,雌猿是黄的,这种毛色区别只适用于性成熟后的海南长臂猿。海南长臂猿的一生,会多次变换毛色。刚出生的婴猿全身灰黄色,长到半岁时毛色慢慢变黑。7岁~9岁性成熟时,雌性长臂猿会变成金黄色。在海南长臂猿的青少年时期,很难通过外形去判断它们的性别。

“快躲开!”一大早集体“干饭”后,好几只海南长臂猿开始排便,李文永急忙提醒记者躲开树下的位置。排便过后,李文永看准位置,把一根树枝折成两段,将猿粪夹起装进袋子作为样本,供科研人员研究。

一只海南长臂猿在采食木棉花。李天平 摄

在雄猿的带领下,猿群穿梭在自己的领地里觅食。木奶果、大果榕、野荔枝等浆果都是它们喜欢的美味,嫩叶、花朵、昆虫也很“下饭”。长臂猿在树上吃得很开心,李文永在树下跟得却不轻松。

一只海南长臂猿停留在树上观察四周。李天平 摄

长臂猿的身体结构,就是为适应雨林生存而打造的。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猿类,一生不下地,对成熟的原始热带雨林高度依赖。它们拥有非常特别的球状腕关节,手腕能像万向轮一样旋转。这让它们在快速行进的过程中,不需耗费太多的能量去调整身体的姿势与角度。长臂猿依靠双臂的交叉摆荡在树冠层活动,一次荡行可达数米。摆荡、攀缘、倒挂,一个个杂技般的动作让人目不暇接。遇到陡坡和悬崖,监测队员只得目送长臂猿过去。

吃饱喝足后,长臂猿们慵懒地躺在粗大的树干上,互相梳理毛发。猿群中,有一只小长臂猿喜欢到近处盯着监测队员看,有时近到三四米的距离。而对一些生面孔,长臂猿则不会靠这么近。

海南长臂猿是海南岛真正的“原住民”,三亚落笔洞遗址就曾发现一万多年前的长臂猿化石。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,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。它是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,濒危程度远高于大熊猫。得益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,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和数量得到有效恢复。

原标题:猿迹寻踪

◎来 源:海南日报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sdnew003

相关新闻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